笔趣阁 - 玄幻小说 -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在线阅读 - 第1545章 奏疏

第1545章 奏疏

    ??“奇怪,杨嗣昌为何迟迟不能建功?难道真的是如那群‘乌鸦’所说,此人有大功之后,希图入阁为首辅,对朕不肯召回他心怀不满,所以不肯出力?”

    ??崇祯对人的猜忌之心,在大明列帝中恐怕能直追他的两位开国之初的祖宗,在他之前,首辅干的长的几近二十年,干的短了也有个三五年,只有他,十七年间,历任五十七位首辅,走马灯一样的换帝国首相,政策完全没有延续性不说,大学士也根本建立不了自己的势力,权术手腕根本无从施展。

    ??这样换首辅,确实没有谁能建立自己的党羽,皇帝的大权不虞旁落,但崇祯倒是忘了一点,大学士是替他调和内外廷之间的重要人物,地位不固,无有党羽,就算是真有本事想施展抱负的,又何谈展布呢?

    ??至于他所说的“乌鸦”也是明末政治生态中十分独特的一群。

    ??除了少数给事中和科道官中的佼佼者外,被皇帝称为乌鸦的言官已经堕落到没有底线的地步了,买折买参还是小事,沦为政争的工具才十分要命,动辄上言,一窝蜂般的对大臣进行随意的攻讦,喜危言耸听,喜妄言大政,明朝的言官在末年时已经基本上失去了监督皇权和朝臣的原本用意,而是基于利益,立场,成见或意气之争的一个个小集团,蜂拥而出,自视甚高而随意妄言,有时荒诞之处,连皇帝也受不了,所谓乌鸦之称,也是崇祯对这些言官无可奈何的一种表述。

    ??不过,乌鸦有时候,也确实有乌鸦的用处……使用的妙,足可使政局为之改变……

    ??最近攻杨嗣昌的言官不多,但都是十分有份量的人物,其中户科给事中吴昌时就是佼佼者。他的奏疏,诛心之至,直接打动了崇祯的内心。

    ??杨嗣昌在白羊寨大捷后,骄矜自诩,并且因为没有被召还回朝而心怀怨望,在吴昌时看来,嗣昌官宦世家子,自视极高,立功之后未得首辅见赏,怨望之情,虽未溢于言表,然而从这一年湖广战局的拖沓无力来说,也是十分明显的事情了……

    ??以言官的身份,做这样的诛心之论,虽毫无实据,但厉害之处就在于对皇帝心理的把握。

    ??皇帝,太多疑了……

    ??以杨嗣昌的身份,越是受宠,则皇帝相疑相忌越甚……

    ??在这个夏末的凌晨,在屋角的自鸣钟当当的报时声响之中,崇祯皇帝眼神中的狐疑之色,也是越来越浓郁。

    ??半响过后,他才取起另外一封奏疏来。

    ??这一封,却仍然是一封言兵事奏疏,是由兵科给事中奏上,议论的也是最近正火热的辽东战场。洪承畴到辽东后,沿宁远到山海关摆成了一条线,借口军伍未集,已经是崇祯十三年的九月,到现在为止,锦州已经被围了大半年的时间,从祖大寿派使者求救也好几个月了,结果朝廷花费巨资调集重兵,援兵仍然停留在宁远不动,朝野之间自然无比失望。

    ??以这个兵科给事中为代表而言,就是主张最少要先派兵防备塔山到杏山、松山等诸堡,加以经营稳固,以为将来援助锦州的后镇。

    ??这些言论,崇祯看来也是十分有道理,只是洪承畴态度十分强硬,表示绝不会在军伍齐集之前冒险,在辽东,前车之鉴太多了。

    ??两种言论都十分有理,而崇祯无疑是倾向于给事中这样的论调,他在心中暗暗想道:“洪某人不当家不知柴米贵,朝廷花费巨资支撑调度大军,从延绥到宣大蓟辽左协密云,九边精锐是出,虽则现在还有一些兵马未曾赶到,但以洪某手中的兵力,最少也该控制塔山杏山等地才是……”

    ??想到这里,便提起朱笔,批复道:“是否可如拟所行,着交付廷议,有司知道。”

    ??心中有成见,批复时自然也有一些倾向性,只是崇祯自以为无人懂得自己的心思,批复下去时,毫无犹豫之感。

    ??连续看了两篇长篇大论的奏疏,而且事涉军务,崇祯看的十分仔细,不免有一些头晕,长叹口气后,再看外头天气尚未放出曙光,于是就从薄薄的那一堆中,取了一封出来观阅。

    ??一看之下,气就不打一处来。

    ??又是言及山东提督军务总兵官张守仁的奏疏,上个月时,他已经快要下定决心,免除孙良栋淮安副总兵一职,同时允准曲瑞不再任保定总兵,这样算是进一步退一步,免生事端为佳。

    ??结果就在八月下旬,海州到通、泰一带,长达数百里的海岸线上,突然出现大股海匪!

    ??杀人放火,将通、泰、海、淮一府三州之地,搅的鸡飞狗跳,请兵的奏折如飞雪一般,落于兵部内阁及崇祯的案头。

    ??天下虽然大乱,但最南及湖广,最东及凤阳一带,徐淮海通泰这一带地属南直,是朝廷在南方的统治核心地区。

    ??国初时,淮安地位之高,并不在中都凤阳之下,因为很简单的道理,淮安不仅是漕运的中心点和产盐地,也是一个民风剽悍,战略地位特别要紧的地方……国初时候,国都不是在北京,而是南京,守江必守淮,这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的道理!

    ??现在淮安虽不能和国初比,但也是漕运中心,造船和仓储中心,明清易代之后,淮安的地位并不曾下降,和明朝把凤阳巡抚和漕运总督放在淮安一样,清代的南河总督等大员,也是驻节在淮安的清江浦。

    ??这样的要紧地方,向来防备森严,流寇闹腾最厉害的时候也不曾在淮安讨过什么便宜,东虏入寇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抵达徐淮地界,总之,这里和江南闽浙一样,都是朝廷感觉十分要紧的地方,也是十分太平安稳的地界。

    ??过千海匪的出现,来的太过诡异,一下子就是叫人嗅出其中的阴谋味道!

    ??北方已经没有大股海盗,这是张守仁的功绩,报到兵部的海盗首级都有好几千级了,说北方有海盗,那是笑话。

    ??南方当然还有,不过只是小股的小盗,大股的如刘香等大盗已经被当年的海防游击郑芝龙全部击破,说有海盗大摇大摆从南方海域逃到淮泗一带,不在海上做生意寻买卖,却是上岸抢掠大户,骚扰盐场……再蠢的人,也能发觉出这其中的不对来!

    ??说到底,张守仁也没有做太多的隐瞒功夫……现在已经和三年前截然不同,和半年前都完全不同了,现在他的态度就是这样,用海匪的手法算是给朝廷一个交代,不然的话,你们能咬了老子的鸟?

    ??武夫耍起流氓来比文官们犀利的多了,反正就是这么出招,有本事朝廷不要理,由着海匪慢慢侵吞蚕食……这样就算是换一种法子兼并,朝廷要真不理,张守仁就敢真的这么干!

    ??无可奈何之下,孙良栋只能如期南下,浮山军一至,海匪立刻销声匿迹,不过破坏的盐场是数以百计,整个淮扬盐业受到了重创,几乎损失了一半左右的产能。

    ??淮扬盐业每年要给大明供给超过五亿斤的盐,主要供给河南和山东,南直隶,以及湖广一带也是吃的淮盐。

    ??要是真的产能不足一半,那乐子可就大了去了。

    ??这本奏疏,说的便是此事。

    ??山东方面似乎早就有所准备,随大军南下的就是大股的商人,现在淮安城中已经成立商会,重招股本,购买盐引窝本,已经将海州淮安和泰州一带的窝本吃下来不少,同时,从山东运了最少千万斤的盐南下,淮盐失去的产能,暂且是由浮山盐顶上。

    ??这浮山盐,崇祯都听说过,质量好,使用手法先进,吃起来与上佳的井盐差不多,价格也便宜,早就占领了大半个山东和小半个河北与河南的市场,现在大举进军淮扬,却是将淮扬盐商的市场搅和了大半,真的吃下来,湖广南直的市场也是浮山所有了。

    ??明朝的盐税收取比起清朝就只能用“失败”这两个字来形容,管理松散,盐引制度十分稀烂,当然清朝也是经过林则徐等名臣的整理,改革改良了盐法之后收入才倍增,所以现在崇祯对盐税可能流失感觉也不大,一年几百万的牙行收入朝廷都见不着一根毛,茶税最少一年才八两银子,八大钞关一年的收入才几十万两,不及清朝的零头,财政收入现在是两千多万两,按银子和铜钱的比值,大明现在一年的财政收入抵得上南宋一年收入的五分之一……

    ??都已经失败成这样,也不必在乎淮扬盐税的流失,但叫崇祯大为皱眉的是另外一件事。

    ??这奏疏除了攻讦浮山盐商抢掠淮扬盐商窝本的巧取豪夺的手段之外,还着重提起商会之事。

    ??无视牙行,商会自行决断给官府的杂派摊派,并且养有商团团丁,遇到盗匪火警,可以自行处理。

    ??对商税的流失这个官员是置之不理,只是振振有词的道:“设若如此,岂不是国中有国,城中有城,安有是理?”

    ??“说的对!”

    ??崇祯拍案大怒,提笔批道:“商会如此不法,地方官每不问,是何道理?着有司知道,尽速查拿滑奸!”